“原来高血压还有原发性和继发性的说法……”11月11日,文山州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电话回访出院一个月的张先生。经过手术治疗,张先生患有5年的高血压已成功治愈,彻底摆脱长期服药和病痛折磨的痛苦,他激动地在电话里说道:“以前总担心血压控制不好,会不会诱发脑溢血等,现在总算放心了!”
有人会问,高血压不是不能治愈,且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的吗?为什么张先生的高血压就能治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探秘医学。
张先生38岁,因患有高血压长期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马来酸依那普利片等降压药,但血压控制效果并不理想,最高血压160/110mmHg,且伴有四肢乏力等症状。曾多次到当地医院就诊,但都没有明显效果。今年10月份,张先生症状加重,来到文山州人民医院就诊,却被建议先到内分泌科查明高血压为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当时,张先生很懵圈,常识里高血压不是应该住心血管内科吗?最终在医生的耐心解释下,张先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这里,小编先科普一下高血压的分类:
1.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病因尚未明确的独立疾病,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特点:有遗传倾向,多见于老年人。需要长期口服降压药物维持血压稳定。
2.继发性高血压:又称为症状性高血压,在这类疾病中病因明确,高血压仅是该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血压可暂时性或持久性升高。青年、中年患者居多。在很多情况下,通过去除病因,如积极控制体重、控制某类药物、手术切除病灶等治疗手段,血压即可正常。
因此,如果是继发性高血压,去除病因后是可以治愈的。
张先生入住内分泌科后,经抽血化验和完善肾上腺CT显示,血钾2.78mmol/l,右肾上腺低密度结节灶。内分泌科医生终于寻到高血压“罪犯”的蛛丝马迹,考虑张先生患有肾上腺瘤。为明确诊断,主管医生为张先生完善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检查,果然醛固酮与肾素活性比值高达171.52,原来张先生平时血压控制不理想和四肢乏力都是因为醛固酮分泌增多引起。不到3天的时间,内分泌科医生揪出导致张先生多年高血压的“罪魁祸首”——肾上腺醛固酮腺瘤。
后续,张先生转到泌尿外科成功实施了腹腔镜下右肾上腺切除手术,病检报告为右肾上腺皮质腺瘤。目前,张先生血压、血钾均恢复正常,无需再通过药物控制。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继发性高血压病因之一。”内分泌科主任刘江介绍,肾上腺醛固酮腺瘤是肾上腺一种良性肿瘤,可异常分泌醛固酮,造成体内钠、水潴留,引起高血压、低血钾。患者通常会感觉到低血钾造成的乏力,甚至软瘫等现象,严重时可能会影响心脏功能。肾上腺醛固酮瘤的治疗主要是手术治疗,肾上腺皮质增生患者则需要长期螺内酯等醛固酮受体抑制剂治疗。
接下来,小编再科普几点知识:
一、什么是原醛症:
肾上腺皮质自主分泌醛固酮,导致体内潴钠排钾,血容量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受体抑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高血压和低钾。研究发现,醛固酮过多是导致心肌肥厚、心力衰竭和肾功能受损的重要危险因素,与原发性高血压相比,原醛症患者心脏、肾脏等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更为严重,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显得至关重要。
二、哪些人群建议进行原醛筛查:
(一)持续性高血压(大于150/100mmhg)使用3种常规降压药(包括利尿剂)无法控制血压(大于140/90mmmhg)的患者;
(二)使用大于等于4种降压药才能控制血压(小于140/90mmhg)的患者及新诊断的高血压患者;
(三)高血压合并自发性或利尿剂所致的低钾血症的患者;
(四)高血压合并肾上腺意外瘤的患者;
(五)早发性高血压家族史或早发(小于40岁)脑血管意外家族史的高血压患者;
(六)原醛症患者中存在高血压的一级亲属;
(七)高血压合并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的患者。
三、筛查前的准备
检查前停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保钾利尿剂、排钾利尿剂4周,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 2周(上述药物会影响抽血化验结果),改为: α受体拮抗剂。
采血当天,清晨起床后保持非卧位状态(可坐位、站立或行走)至少2小时,静坐5—15分钟后采血。